睡前聊一会儿,一起做套题。
听众朋友们,来看一组图:
哪个是男厕,哪个是女厕?
这个呢?
那这个呢?
厕所标识“难辨雌雄”,经常被热议。一个明明可以很简单的标识,非要搞得这么复杂吗?有必要吗?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。
标识之所以能够成为表意的载体,就是因为其“生长”自公众的共识:对所指的表达是“约定俗成”的。“约定俗成”被越多人认可,就越能被巩固强化,标识的表达能力也就越强。从人们理解标识所花的时长和准确性,可以评估其有效性。以这个角度来看厕所标识,其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让人高效“辨雄雌”。若费时费力,甚至不明所以,那就是一种“失效”。
为什么会出现千奇百怪的厕所标识?其中一个重要原因,在于设计者将功能性让位于创新性。大象代表男厕还是女厕?这是厕所标志还是谁遗落的耳钉?……“太抽象”的创新,在表意不明中沦为了“玩抽象”。
创新当然值得鼓励,但不应据此搞本位主义。当创新为新而新、为异而异,个性严重脱离共性、“艺术”严重脱离实际,就会成为令人尴尬的“扣分项”。因此,对于公共标识来讲,创新不能让功能性“打折”。立足服务性,保证实用性,这样的创新才会有意义、才能受欢迎。
不止厕所,网友们对其他公共标识的“槽点”也不少。有的“指不好”,各种图标黏连让人看不懂;有的“胡乱指”,“前方300米”是直线距离而非实际距离;有的“像没指”,大大的广告让注意力“失焦”……探其缘由,有些是少了换位思考,只管“做没做”、不管“好不好”。有些是只顾经济利益不顾公共利益,广告的收益就是比单纯的路标大。
可以说,公共标识犹如一面镜,折射着迥异的价值观:是“人本位”,还是“钱本位”?事实上,这本身不是一个必然矛盾。在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的共同作用下,“为民”与“盈利”并不互斥:做好服务,收获好评,自身价值自然提升;服务“稀碎”,让人咋舌,失了好形象、大流量,反而降低了价值。换句话说,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,体察需求、满足需求、做好服务才是安身立命之本。
做好服务,满足“显而易见”的需求仅仅是“基础分”。要想获得高分,就得做好发掘和满足“隐形需求”的“附加题”。
比如,在地铁站相约见面,是不少人的出行选择,然而一些地铁站面积大层数多、方位难辨,甚至还存在几条线路并存、出站口不互通等状况,人们很难讲清楚具体所在。一些城市为此专门设置会面标识,有的根据社交热点话题命名,形成了记忆点。
此外,人们对体验感、沉浸式的期待更高,提升标识风格与整体氛围的契合度,也是一种有益思路。将路牌做成石头模样,将“禁止投喂”变成“别喂我,吃坏只会伤害我”……南京红山动物园用巧思串联起功能性、美观性和趣味性,给游客提供了独特体验。多想一步、深思一层、趣想一些,有助于写好优质的服务答卷。
纵观近年来的旅游市场,一个个网红城市拔节生长。无论是以演出赛事打响品牌,还是以特色美食火热出圈,城市的体验感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。这种体验感,并不全然来自吸引人们前来的事物,还来自于生活设施与服务等方方面面。细节处彰显人文关怀、城市风度。将功夫下在平时生活、日常小事上,让游客宾至如归,也会让市民安居乐业。
城市因人而生,因人而兴。将“落脚于人”作为推进工作的出发点,真心实意、用情用力,花开蝶自来。
这正是:
创新勿忘初心,服务回归本心。
网红若想长红,平时就得用心。
满盈网配资-满盈网配资官网-全国配资炒股门户-什么叫场外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